用智慧碰撞心扉 用智慧开启教育
2018-03-13 11:46:46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爱是一缕清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爱是一句问候,给学生春天的温暖。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教育是一种爱的智慧,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它是主动积极的爱,是充满睿智的爱。智慧教育更能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让沉重、枯燥的说教变得艺术,事半功倍。
教育智慧——班级文化活动建设
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除了班级各种布置、环境、体制等建设,班级的文化活动建设更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体现。我在班上开展了“书香伴我成长”的每月读书活动。孩子们每月共读同一本书,共谈感受,共同完成读书问卷。在班级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幽幽墨香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体验真善美的真谛。孩子们在《爱的教育中》中学会与人相处,在《绿山墙的安妮》中懂得了积极乐观和感恩,在《心灵鸡汤》中品尝着人生感动的滋味。同时,我开展了读背汇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的《菜根谭》,学生在雅俗共赏的文字感悟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在经典中似和风细雨涤荡心灵。
现在我们是毕业年级,我开展了《美丽的回忆》的班级故事集。让学生轮流记录下发生在班上、学校里让自己难忘的事。孩子们的真情流露,互相鼓励胜过了老师的一切要求。
教育智慧——美丽的惩罚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讲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种知识,大道理讲多了,就好比浮在空中的尘埃,孩子便充耳不闻了,
故事讲述
我的性格很活泼开朗,有点幽默感,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就是严肃的事情要幽默的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的一种幽默感有时胜过了苦口婆心的劝解。一天,杨浩天和丁航这对老冤家又为了芝麻大的事打架了,一直打到了我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还像两只掐架的公鸡一样。原来我就会让他们各自冷静在谈,当时见他们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样子,我突然灵机一动,面带微笑轻轻的对他们说:“你们也打累了,老师办公室这里有纯净水,你们俩就站到纯净水旁边,喝点纯净水,眼睛看着纯净水,让纯净水纯净心灵。”他俩愣住了,但还是按要求站到了纯净水的旁边冷静去了。估计是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可笑,过了一会,他们主动找我谈了谈,我笑着和他们开了下玩笑,他们很开心的回教室了。说来也巧,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打架,没有因为打架进办公室了。所以,幽默是种人格魅力,用这种美丽的惩罚,它让冲动的人能舒服的接受教育。班上一个特爱玩游戏的孩子很想让我告诉他怎样偷菜又不被狗咬到,我就和他约定,他只要在这阶段有显著进步我就告诉他方法,结果他的确异常卖力学习,像换了个人一样。
当教育变得充满智慧的时候,当你学会巧妙的引导孩子,而不是空泛的讲大道理的时候,教育便不成问题了。“美丽的惩罚”,其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常规的处理。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是蕴涵着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又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和自觉自悟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复杂高级的心智活动,单纯的批评或表扬不能代替教育,教育的技巧在智慧。
故事讲述
在一次全班制作沙包的活动中,有两个孩子趁我不注意时,用沙包中的米粒互相叮来叮去,他们打得不亦乐乎,正在兴头上,周围的同学忍无可忍向我告发了。我看着他俩,他俩也直直的看着我,表现出一种等待批评的惯性。我故意好奇地笑着问:“你们俩谁扔得多啊?都扔了几颗啊?”大家都面面相觑,他俩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接着笑着说:“你们俩各自扔了7粒米,现在请你们在地上找到它们,捡起来送给我。”我的话音一落,全班还有他俩都不禁啊了一声,但他们还是如大海捞针般的辛苦的寻找7粒米,如同在找7颗珍珠一般。当他俩在同学的帮助下,将一共14粒米交给我时,我将黑黑的米粒又放回他俩的手心,轻轻的说:“好好保管,不要在弄掉了。”他俩看着我很用力的点了点头。
美丽的惩罚,它是让孩子在品尝后果,切身感受后发自内心的醒悟,不是简单的批评更不是冗长的说教能替代的。这种惩罚不是互相抵触,而是孩子真正接受理解的,这正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结果。
教育智慧——无痕的教育
“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印证了“大爱无言”的教育境界。很多时候我们采用的都是说教。你错了吗?错在哪?为什么犯这样的错误?怎样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教育的三部曲。而利用错误本身,利用学生心灵中本性的善良,利用在错误中改正来进行教育,这是充满智慧的教育,无需长篇大论,只是一个举动就会触及心灵。智慧的教育者,是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因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能够给他人以人文关怀,才能更好的用智慧润物无声。
故事讲述
班上有一个很聪明的男孩,在超市里他发现如果偷偷那些散装的食品装进口袋里,出超市门时,报警器是不会响的。于是他屡次得手,终于一次被抓,他的父母知道后气急败坏,扣除了他的命根子——零花钱,对他进行了批评,他的情绪很低落。我和他的家长沟通后,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试一试,让他的爸爸和他一起再去超市,让他挑选那些他喜欢吃的散装的食品,他非常开心挑选了很多食品,爸爸付了钱后,没有走出收银台,带着他回到买食品的地方,和他一起将食品再次分类放回到原来的位置。爸爸的这个举动让他很震惊。走出超市后,他主动并真诚的承认了错误。他的父亲事后很感激的对我说,谢谢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让他也受益匪浅。
从目前批评教育学生所使用方法的现状来看,尽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在局部的区域里开花结果,但对问题学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仍是大多数教育者的首选之策,让人触目惊心的侮辱、体罚等非教育行为也不乏其例。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损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
故事讲述
班级的清洁卫生总是时好时坏,有些学生喜欢随手丢纸屑。在周一升旗流动红旗颁奖结束后,我将隔壁班获得的清洁卫生流动红旗借过来挂在班上,同学们很诧异,有人高声问:“老师,这不是我们班的,您在干嘛?”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无声的将教室地面上的纸屑一张一张的捡了起来,孩子们看到我在做这一切,异常安静。我们都没有说话,但是我们都知道对方的心在说些什么。有些孩子也开始捡纸,接着大家都开始将地面上的杂物一一捡起来,很快教室像换了个样子,我这才对孩子们说:“这才是流动红旗的家。”后来我发现,随意扔纸的孩子少了,能主动捡纸的孩子多了,得不得到红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习惯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教育智慧——亲近宽容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故事讲述
班上有个特别顽劣的学生,特别聪明,经常“高智商犯罪”,上课捣乱,欺负同学,上信技课看黄色图片,思想复杂,整天污言秽语,“六一”庆典活动时偷偷不进校门跑到黑网吧上网打了一天的游戏,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等等。现在长大了,也变得很逆反。我针对他制定了一套专项教育。首先,定期家访。因为我和他正好住在一个小区,他因为怕老师甚至正常走路都不敢经过我家附近,我抓住他的这个心理定期到他家去做客,并不是去告状而是像邻居串门一样聊天,这样拉近他的心理距离。然后,我专门送给他一些积极励志的是阅读,并要他专门写读后感单独交给我,虽然他是不太愿意的,但我利用激励和硬性规定让他坚持。同时,和他也是从事大学教育的爸爸配合,当他问题反复严重时,他爸爸专门将他留在家里,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在这其中抓住他的闪光点引导他积极进步,他很乐于出风头,也乐于为班级做事,在非典和流感期间,每天教室要消毒,他高兴地承担每天早自习时消毒教师的任务,同学们也是对他十分感激,放大他的优点让他优点更优。
宽容像一朵鲜花,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 宽容如一场小雨,给人以清爽,焕发激情,即使大地污秽,也依然会洒满它的周身。 宽容似一把花伞,给人以舒适,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永远为人挡住头顶的天空。
故事讲述
班上有个男生和爷爷、奶奶、爸爸生活在一起,前段时间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名女生,神魂颠倒,学习成绩也下将了。他发短信给我要求和那个女生同座,于是我和他开始了长期的短信交流。我也经常会晚下班一会,等他回家在网上和我交流。渐渐的,他完全信任了我,什么话都和我说。他不停的诉说他的心思、苦恼,我不停的像朋友、像过来人那样引导他,并没有直接告家长批评他,慢慢的我耐心的解开了他的心结,告诉他男生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与喜爱,告诉他什么样的男孩子受欢迎,并单独收发他的作文本。向他推荐看相关的一些文章,渐渐的,他好像想通了。学习格外努力,成绩也回复了。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他是偏心的,付出要比其他同学多,但付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偏心也是一种对他特殊家庭、特殊时期的心理的理解,真诚地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智慧的根基。
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的做。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智慧,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多一份对学生深层的爱,多一些教育的智慧,让教育不再沉重,成为我们和孩子的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