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翅膀飞翔
2018-03-13 11:46:48
这学期,学校的每个班级都订了牛奶,牛奶的分发也就成了每个班主任的一项日常事务。最初的几天,都是由我亲自完成牛奶的发放工作。可是很快,我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孩子们越来越依赖我,如果哪天我有事情不能按时发放牛奶,那牛奶就绝对没有人分发下去。于是,在某天的晨会上,我很郑重地向全班宣布了这个决定:“从今天开始,老师不会再给你们发放牛奶了。”一听此言,学生的小脸上写满错愕。“不过,我决定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们中一些同学来完成。”我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继续宣布。话音刚落,教室里面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齐刷刷地举满了小手,有的孩子怕我看不见,甚至还站了起来,拼命地喊着: “我……我……”小小的脸庞上充满了渴望和兴奋,看得出来,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渴望得到这个机会,预期的效果已经达到,“这个工作我需要很细心的同学,这个同学还要记性好,要记得及时发放牛奶,而且,这个同学还要有牺牲精神,得牺牲自己玩的时间来为同学服务。”小家伙们对于“牺牲”还似懂非懂,但看得出他们的热情依然是高涨的。我在心中暗暗盘算着,班上一共有63个小朋友,假如每8个学生负责发放两周的牛奶,那么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就都有锻炼的机会了。想到这里,我不再犹豫,很快便选出了八个非组长的孩子作为我这个“懒老师”的接班人。看得出,选上的孩子很开心,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得意,没有选上的孩子,则是一脸的失落。我捕捉到了他们的情绪,继续说道:“没有选上的同学不要泄气,这个岗位是轮换制,每个同学的任期是两周,两周后将换成新的同学来负责此事。最后我们要比比一比,看看谁是最负责最能干的“小小发奶员””听到此言,孩子们很快又恢复了快乐,很多孩子开始憧憬着下一次的机会,看着那一张张兴奋而又可爱的小脸,我有一种直觉,他们一定能干好这件事情。经过培训之后,第一次的分发终于到来了。八位小发奶员争先恐后地拿取自己组的牛奶,有几个特别能干的,小胳膊合围,一次抱个好几盒,很快就将牛奶分发完毕,稍微弱点的孩子,就先拿个两盒三盒的,多拿几次,然后慢慢分发下去,第一次的牛奶分发,基本还是不错的。不过,我还是给他们指出了问题:你们每个人取牛奶的时候,一窝蜂地争抢,反而速度不快,还容易把牛奶盒弄破。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睁大眼睛望着我。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先想想怎么办。下一节我的课上,我把这个问题作为“绣球”抛给全班:你们说,怎么办?果然是集思广益力量大,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互相之间要谦让;有的提出,按顺序领取……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安静。又到分发牛奶的时间了,我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站在多媒体台的旁边,实际是想看看那八个孩子会怎么做,我惊喜地发现,他们自动排了顺序,几个懂事点的,就主动等着别的孩子先取,然后自己再取。我小心翼翼地建议:“可不可以女士优先。让女孩子先取?”“不要,老师……”几个男孩子撅起了小嘴,哈哈,看来,小家伙们暂时还没有“怜香惜玉”的意识。我也不再强求,我相信,到了一定时候,不用我说,他们会做得比我还好。“哦,那你们自己发吧……”我微笑着飘然而去。遇到不会发的孩子,我也采取了“偷懒”的办法,让会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不会发的先发个几天。接下去的这个学期里,我基本上没有再为发放牛奶的事情操心。每当我走进教室,看见讲台上只剩下空空的牛奶纸箱,我就知道,孩子们自己已经把自己招呼得很好了。
其实,在班主任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往往不敢也不会放手让班干独立开展工作:对班干不放心,凡事包办,事必躬亲,把自己累得焦头烂额,还一边抱怨自己的班干部不得力,帮不了忙,或者是越帮越忙。就像发牛奶这件事情,我刚开始就总是不放心孩子们:万一忘记发怎么办?万一发漏了怎么发?万一发重了怎么办?总觉得都是些才刚刚从幼儿园出来不久的小朋友,只上了半个学期的学,每个孩子都可以说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孩子甚至到现在连自己的鞋带都还不会系……正是这些顾虑和担心束缚住了我的手脚,让我不再相信孩子们其实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这样看来,我和那个不让孩子剥鸡蛋、结果造成孩子那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剥蛋壳的家长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一味地担心害怕学生没有能力做好,什么事情都想大包大揽,自己累的要死不说,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势必会培养出更多“不会剥蛋壳”的学生。不是有这种说法:“太能干”的班主任往往带的学生不太能干吗。也许,从一开始就是我小瞧了他们。而且,就算孩子们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又怎么样呢?谁在游泳的过程中不会呛上几口水呢?如果一味的怕呛水,那就永远也没有办法学会游泳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方可实现。”[2]有人研究,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本身的努力,在一般情况下发挥其才能的预期值约占实际能力的60%,而成功的管理,可使成员能力提40%。作为班主任,成功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管理。那么,如何实现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呢?
一、设置全员小岗位,唤醒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在一个班级中,除了少数干部以外,大部分学生其实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还不是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班主任和班干部“领导”,要想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人人有责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尽可能多地设立一些小岗位就很有必要。对班级来说,小岗位能保证班级日常生活的有序开展,也是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学生而言,小岗位就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平台。就像本班发牛奶这件事情,我原本可以指定组长或少数几个能干的班干部负责此事,可这样一来,就只有这几位同学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其他同学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力就得不到提高,采用“岗位轮换制”,则无疑极大提高了岗位数量,通过在小岗位上为班级服务、出力,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锻炼,增强责任意识、小主人意识,还有利于学会团结协作。虽然班主任可能会麻烦一点,但收效无疑更大一些。
二、放手不撒手,精心指导班干独立开展工作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部分,班级的自主管理由很大一部分是由班干部完成的,因此,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指导各岗位的工作,发现问题,适时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的氛围。也就是要求班主任要做到“扶着学生走路”。
比如,在本班发牛奶事情中,我并不是真的就当起了“甩手掌柜”,而是一直在一旁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我首先对他们进行耐心而细致的培训。要求他们首先要搞清自己小组的人数,以免漏发;其次,要在指定时间及时将牛奶分发完毕;最后,检查是否本组的每个组员都有一盒牛奶。学生在完成此项任务的初步阶段,我一直在一旁协助观察。在发现学生喜欢哄抢的问题后,我及时指出来,用讲故事的方式教给他们道理,同时鼓励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
以上其实都是在“扶着学生走路”,我把这个“扶”总结为“教—启—放”三步走。①“教”—是教小干部怎样开展班级工作,当好干部。②“启”—是启发小班干部在做某项工作之前先思考如何安排,然后再进行指导,如:班上的学生发生了什么事,老师不在场,你们该怎么办?提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③“放”——是尽量少直接参与班级管理,而是还权利与学生,放手让小干部独立自主工作。
三、积极营造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
有了建全的岗位制度,有了得力的助手,还需要有特色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文化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体现教育性和形象性,使环境协调、形式活泼于一体的特色。如体现管理的公布栏:班风班训、班级岗位设置负责人一览表、学生值日一览表、小学生行为规范。如展现学生风采的展示栏:学习园地、小小书法家、小小画家、优秀作业展示台、如展现民主生活的荣誉角:星星榜。如警示人文修养短句:请爱护图书、每日格言、温馨提示……在班级里开展如此丰富的文化布置,使学生一走进班级,面对自己新亲手布置的教室自然而然就有一种亲切感,时刻提醒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小主人,愿意为班级尽己所能。
另外,还应该努力为学生提组织各种各样、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比如:我在班上曾开展了“我是小小领读员”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是评委,都必须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其他孩子评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备调动起来了,全班63个孩子,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认真的选拔,挑选出了一批优秀的领读员,这批孩子,目前已成为班上朗读的中流砥柱,每天上课前,老师走进教室,听到的不是嘈杂的喧闹声,而是领读员那清脆的朗读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课前纪律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也极大带动了其他孩子朗读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我们班还举办了“小小故事大王”、 “小小书法之星”、“读最爱的书、评选最喜爱的人物”、“走上街头去学字”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要积极主动参与各项班级事务和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