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法化春风 “心”生道护幽兰
2018-03-13 11:46:49
故事从那个秋日的早上说起:那天,秋高气爽,秋日的阳光刚从天空露出一抹红色,惬意地照射进了附小的校园,校园里鸟鸣声声,卷裹着似浓似淡的桂花的香气,一切都很美好。我的心情也如这美好的清晨,我疾步走进了教室,因为有一个孩子们盼望已久的消息要宣告。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特别好的消息,明天我们去秋游!”——我清了清嗓子,高声宣布。
“耶————”教室里一片欢呼。
“这次秋游,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为一组!”仿佛受了孩子们的感染,我又兴奋地补充了一句。
“真的吗!” “太好了!”孩子们更加激动。
接下来,所有的孩子都不再理会我了,径自去找好朋友自由组合去了!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涨得通红的张张小脸,感受着泻进教室里来的缕缕阳光,我笑了!我环顾着全班,并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就在这时,我看见教室的一角的一张落寞的小脸,正在极为不自在的四处张望。我定睛看了看,内心顿时一沉,“朱洋!”(化名)怎么又是这孩子!我记得上星期班上班会活动分小组时,也是他孤单单的一人,这次怎么又是他落单了!我在朱洋的旁边找个位置坐了下来,轻声问他,为什么不去找同学们商量分组去秋游的事呢?他不搭理我,把头偏向一旁。阳光照在他白白的漂亮的小脸上,黑黑的大眼睛里泪水在打转,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不要难过,我来给他安排。
我找来了几个活跃分子,问他们愿不愿意叫朱洋和进他们的组,和他一起玩。可是,孩子们个个面露难色,有的干脆直接摇头拒绝。我不解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孩子们就抢着回答我,“他很霸强!我们都不喜欢和他玩!”“是的,老师,朱洋他很喜欢动手打人,太暴力了!”还有的孩子说:“他自私又小气,什么事都得听他的!”听了这些以后,我决定不再勉强他们接受朱洋,让孩子们散开去,叫上了班长孙文睿(化名),让他去邀请朱洋进他们那组去,然后我看着小班长走到朱洋身边,跟他耳语了几句后,朱洋的小脸才由阴转晴地起了身跟着班长进了他们那组。看着朱洋的背影融进了孩子们之中,我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轻松下来。我知道,这事仅仅是个开始……
利用空堂的时候,我给朱洋的父母在QQ上留了话,希望他们抽时间到学校来一趟谈谈孩子的情况。
中午,我接待了朱洋的父母。文质彬彬的父亲,气质贤淑的母亲,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我给他们讲述了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并且告诉了他们孩子们对朱洋的评价。“孩子在家是这样的吗?” 我问朱洋的父母,听了我的讲述,朱洋妈妈那张白皙的脸急得通红,连声说:“老师,我和朱洋他爸爸都是大学老师,家里的老人也有文化,家庭氛围很不错,朱洋在家里一直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啊! 这是怎么回事啊?! ”“是啊,是啊,我们家朱洋长得漂亮,嘴也特甜,讨人喜欢,学习自觉,家里上上下下、老老小小没有一个不喜欢这孩子的,都说他是个好孩子。怎么也没想到孩子在学校里,在同学眼中怎么就成了一个这么不受大家欢迎的坏孩子啊!”朱洋的爸爸也连声感叹。看着夫妻俩着急委屈的样子,我安慰他们先别着急,一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我说,之所以朱洋在家中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却成了不受欢迎的坏孩子,其间一定有原因,我告诉他们问题的根源应该在于:一、学校和家庭衡量孩子的标准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最大可能性是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与集体生活的准则的差异。我也跟家长分析到,孩子是家长心目中那独一无二的好孩子,这是天然的。不需要孩子任何的努力。可孩子在学校里要赢得同学们的赞赏那是要靠一定的资本的,那么,从现在看朱洋是缺乏这种资本的。再加上朱洋是个个性强的孩子,目前之所以情况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是因为朱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孩子那强烈自尊心使他的思想钻进了死胡同,他可能会想:你们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和你们对着干,让你们不能小瞧我!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们,瞧,我在这里!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希望孩子的父母首先了解和接受现在这样的状况,并好好的利用这次秋游对孩子进行融入集体的教育。这对年轻的父母听了我的话,仿佛迷惘的人又重识方向,答应我回去以后一定重新思考如何让朱洋成为一个在校的好孩子,然后高兴地离去。
看着朱洋父母的离去,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为自己能够帮助到他们感到欣慰。
下午,我又单独找来了朱洋。我问道:“早上孙文睿邀请你加入的时候,你高兴吗?”“高兴!”孩子羞涩地回答。“看来,有朋友的感觉真好,对吗?”“嗯”孩子笑着点头。“不过,接下来,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吗?”“…… ?”孩子有些为难地看着我,我拉着朱洋的手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于是我给他讲了《张牙舞爪的小螃蟹》的故事,听完了我讲的故事后,朱洋立刻有了答案,他告诉我说:“我知道了,以后我和同学相处,一定不能像小螃蟹那么霸道,要学会和大家友好的相处!”听了朱洋的话,我直夸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那咱们就从明天的秋游开始改变自己,行吗?”朱洋郑重地向我点了头。
第二天,当一堆堆的孩子在一起愉快的吃着玩着时候,有一个身影在其间快乐地穿梭着,那是朱洋!瞧,他正拿着妈妈亲手做的寿司分给同学们呢,阳光扫过他的脸,那是一张久违了快乐的分外漂亮的脸!
晚上,我收到朱洋妈妈发给我的一条短信,内容很长,主要是说,孩子今天回去特别的开心,讲了许多秋游的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最后,感谢老师,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好孩子到好孩子的回归!
那个秋日的夜晚,这条短信如温暖的小背心一般,伴我安然入睡。
故事对于学生朱洋的来说,仅仅只是改变的开始,在以后日子里,我和朱洋的父母密切联系,从克服朱洋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到树立朱洋的自信心,从做一个好同位开始到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干部,朱洋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我和孩子的父母,用了一年的时间,真正意义地帮助孩子完成了从好孩子到好孩子的回归!我为自己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到这个可爱的孩子,帮助到这对年轻的父母感到高兴,自己的工作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谈到工作的意义,曾几何时,“老师”是“蜡烛”、“春蚕”这些悲观事物的代名词,“老师”工作的伟大就体现在晕倒在讲台上,累死在作业堆里……
好在这样的年岁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共同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好老师的标准,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改变着。
我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专家型”老师,用我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这应该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我们的古人曾子也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中外智者是在启迪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是勤于思考,需要的是不断的反思,需要的是不断的获取新知,以此来适应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的工作也因此有了新的生命。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的灵魂。有人说:老师爱学生,要像温存的母亲般春风化雨;有人又说,老师爱学生,要如威严的父亲般如山厚重……而在我认为,老师就是老师,老师的爱上标有我们独有的职业特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去扮演母亲、父亲亦或是奶奶的角色,因为我们是孩子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老师,我们给予学生的的爱应该是属于老师的专属品,它夹杂着神秘,席卷着智慧,融入着艺术,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是具有超强魔法的魔杖,它是醉人的琼浆玉液,我们的孩子在得到它后,就会拥有化蛹为蝶的力量。
当然,不是每个身为教师的人都能持有这样的魔法仙杖的。教育中的爱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的体现。教育中的爱,最高境界应该是“道”和“法”的完美结合。道即规律,法即方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爱之必以其道”的说法,说的就是爱要得法的基本道理。而恰恰教育有法而无定法,何时运用,用何形式,如何进行,分寸如何,全靠教师的教育艺术与机智了。而这种教育艺术与机智,是需习得而成的。孔子讲,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是生而知之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学而知之的。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深入学习,让自己给予学生的这份爱里多一些琼浆玉液。
一、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出发,才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深处。
学生朱洋从家庭角色到学校角色的背离之间隐藏的是孩子心理上面角色转换能力的缺乏。表面上是行为上出了问题,实质上是心理的问题。显然小朱洋在心理上还不具备在家庭和集体中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一旦找到了问题的“心结”所在,解决的头绪就随之而来。
二、 教育是和孩子沟通的艺术,只有从童心出发,用故事架起沟通的桥梁。
案例中,我给朱洋讲了《张牙舞爪的小螃蟹》的故事,孩子很快明白了那只不受人欢迎的小螃蟹就是自己啊!唯有像故事中的小螃蟹那样,改变自己,收起自己锋利的钳子,才能获得朋友的喜欢。对待孩子,最好的妙招莫过于讲故事了。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孩子灵魂深处的道路。
三、教育是门技术活,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支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在朱洋的个案中,我并没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责任上做探究,而是帮助朱洋的父母理性的看待分析问题,我给他们指出:孩子出现这样的这样的行为偏差,家庭和学校两种评判标准是问题的根源;孩子在学校缺乏获得他人认可的资本是问题的诱因;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则是问题的表象。有了理性的思维作支点,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再像顺水飘零的落英般随风而逝,冷寂无声。而正如古人云:“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我们以理性的思想用心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个体的问题时,我们的教育就如大禹治水般水到渠成。
“爱之必以其道”,让我们记住先哲的话,在守望教育的路上,用爱铺路,有道搭桥,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