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2018-03-13 11:46:54
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但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运算能力的理解并不全面,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即算得又对又快),并且由于考试等原因对运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学生计算那样难的题目,并且算得那样快。当然,基本的运算技能是必需的,但“基本”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是否应将精力放在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上?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特别是一至三年级,要解决认数和计算问题,授课时数占比重很大 ,这足以说明计算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学生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中学数学的学习,影响到相关学科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行为和习惯。
然,每一次批阅作业,或每一次批阅试卷时,教师总会因为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在计算中看错题、写错题、写错符号、算错题等,所以造成较大面积计算上的错误而感到很是惋惜。分析这些学生爱出错的原因,从表象来看,大多似乎是由“粗心”造成的,即源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究其深层次原因,本人以为:
首先,学生在计算问题上存在两种不良心态:
一是轻视计算的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
二是畏惧计算的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出现偏差。
其次,学生在计算问题上存在不熟练的知识技能:
在计算这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较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口算等基本功不过关,算理及算法不明确,故未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与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第三,学生在计算问题上存在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等,因而造成计算不准确。
我们在纠正了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认知误区后,接下来我们就该考虑:如何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矫正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减少或避免计算失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带着这些问题,谈谈自己之浅见!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又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计算正确率提高的前提,更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为此,在计算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良好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能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划就是在式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用口算,什么地方可以用笔算;什么地方可以简便运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式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便计算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该注意认真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就是在草稿纸上演算也应做到书写清楚,不乱写乱画,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及检查时的方便、明了。
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即先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再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等。培养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4.培养估算能力的习惯。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计算能力的手段。计算前若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因此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积、商等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
计算“3.8×6.14”时,可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估算:一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应该有几位小数,该题的积是三位小数;二是看因数接近几,3.8接近4,6.14接近6,乘积应该在4×6=24左右才对。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估算、计算、验算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迅速、正确,全面提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
二、加强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准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而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熟练和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好计算的基础。
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两大块。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如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要求学生做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简捷速算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运算定律、性质及一些特殊的法则或方法所进行的简算、速算。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用3~5分钟进行口算的基本训练,并适时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简算方法。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口算的目的。
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要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如:
教学“分数除法”时,首先明确这是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这个转化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转折点。心理学指出:“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地印象。但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必须是透彻的、正确的。在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适当做些典型错例分析,以进一步巩固算理。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熟悉各册教材新知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基础来设计教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
在计算“100÷5×3”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除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算乘3的积。这样有效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
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如“240×300”,“ 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7956。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良好地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练习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法则重点练。一般用于课后的尝试练习。如小数乘法法则,重点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根据“38×12=456”,计算:38×1.2 、3.8×1.2、 0.38×1.2、 0.38×0.12等。
2、容易混淆的对比练。将易混易错的题目进行区分比较,通过对比,既巩固了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别能力。如:
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①120×10÷5; 120×(10÷5 ) ②80+60-12; 80+60÷12
③75+25÷5; 75-25×2 ④120÷5+55÷11; 120×5+55÷11
3、常出错的反复练。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下面的计算错误:
3.9+1=4; 7.5+2.5×3=30; 18-9.6+0.4=8; 4.8+0.2-4.8+0.2=0; 2 ×5÷2 ×5=1等。
4、多种类型综合练。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可以把相似类型的基本题综合在一道混合式题中,使算理和方法在分辨中得到巩固。在计算题的设计中,不妨出一些分辨力较强的文字题,如:
(1)72减去4乘6的积,再除以3,差是多少?
(2)72减去4的差乘以6,再除以3,商是多少?
(3)72减去4的差乘以6与3的商,积是多少?
学生在这些看似相同又不同的习题中,自然会提高练习的“警惕”,在一些关键地方认真思考,在经过仔细分辨后再列式解答。
5、启发思考创造练。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有些计算题,直接按法则计算,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
998+999+1000+1001+1002=?
6、激发兴趣多样练。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化,除一般计算题外,还可以设计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如: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给下面算式添括号再计算”的练习。
(1)72+360÷9-5 (2)72-4×6÷3
①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 ; ①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
②先算减法和加法,最后再算除法; ②先算减法和除法,最后算乘法;
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 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
这一习题出现,学生便争先恐后抢着作答,改变了往日当学生看到计算题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愁眉苦脸的现象。有了计算的兴趣做基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练习的正确率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总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性质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实效。其次,在传统教学与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