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朗读训练 构建实效课堂
2018-03-13 11:47:00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明。”现代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读”是多么的重要。既然多读有很多好处,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做到以读为主,利用朗读来落实各项训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实效而高效呢?下面,本人将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为例,谈谈一孔之见。
一、 在读中落实识字训练
《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重视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同仁们都知道,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识字任务。识字兴趣的激发是识字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识字方法的选择则是有效识字的关键之处。要想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识字的积极性,体现生字音、形、义教学的层次性,让学生顺利而高效地完成识字任务,各种形式的读就不失为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如教师在教《爷爷和小树》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字音的训练:先指名让学生拼读“给”等八个带拼音的要求会认的字(二类字);然后以开火车等形式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再以指名当小老师的形式认读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及词组。学生经过这几个步骤的学习,很快就会在读的基础上扫清生字字音的障碍,完成识字字音的教学任务……在下面的阅读教学中,也会随之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并结合一定的语境来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从而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强化生字(一类字)的字形。这样,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来学习生字,落实生字音、形、义的学习要求,识字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 在读中落实思维训练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俗话说得好:“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故此,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很有思维空间的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会怎样呢?”“想想看,假如你是小树,这时的小树会对爷爷说些什么呢?”再如:读完第3自然段,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插图,想想这时的爷爷坐在小树下面会想些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慢慢地潜下心来读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独特地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真正地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其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明显增强,阅读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读”的确是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在读中落实语言训练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由此,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分量和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让学生读通、读懂文字并不难;而“说”则是对信息的输出了,让学生把读进去的文字按要求表达出来可并非易事。由读到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慢慢积累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道理吧。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强系统地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生在读完并理解了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用“暖和的”这个词组进行说话练习;在读完并理解了文章第3自然段内容后,可以让同学们用“绿色的”这个词组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完全文后,还可顺势让学生用“漂亮的”和“雪白的”这两个词组进行语言拓展训练。这样设计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读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又可以让学生在模仿说话训练中丰富积累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读”为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显然,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是老师们的共识。正如中国名师于永正先生说的那样:“阅读教学只要抓住了“读”,字、词、句、段、篇的训练都有了,读的能力也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有了,语感也就形成了……”语文教师应重视“双基”的训练,而“读”才是落实各项双基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如果能做到以读为本,在读中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使读书、识字、说话、思考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真正收到实效,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用、效果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