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活动整合初探
2018-03-13 11:44:11
当前,不少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到: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方案执行起来难度不小,如低年级每周体育课和数学课一样都是四节、各种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实施困难较大,同时对传统活动有较大冲击。如小学的国家新课程方案中没有专门的班队会时间。因此似乎感到束手无策,采取观望、等待的策略。其实如果加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和实质,将一些课程与传统德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对于我们的工作的推动,还是有很好效果的。如笔者一直探索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活动有效整合,感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对培养目标提出的新的要求。小学生的德育又是整个学校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德育活动一般是指主题各种校级、班级活动,少先队教育以及家长学校、校外教育等内容。
一、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是目前小学教师普遍感到负担过重,压力大。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稿)》中对师资、课时、管理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在小学如果全面落实,除了要有专职教师外,更离不开全校各学科教师的支持与配合,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位教师都要承担一定的指导任务。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都规定:学校德育工作以政教(德育)处、少先队大部队、班主任为主、学校教职员工参与的“全员德育”。由此看来,以上两者都是全校教师必须参与的活动,但是教师本身还要承担自己所专人的学科的教学任务、定期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政治学习以及各种考核检查层出不穷,对教师的精力造成很大影响,如果适当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对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次是两者时间上“厚此薄彼”。按照国家新课改的课程方案规定:小学3-6年级每周综合实践活动三课时,而延续了数十年的专门的德育活动重要时间“班队活动”没有明确给课时。这样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中,有时候还采取弹性课时的制度,这样就使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显得比较宽松,另一方面小学生健康成长又离不开传统的班队活动,这就给两者整合从时间上有了较大的整合的可能。
还有从两者自身内涵来看,彼此都存在不足。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其思维逻辑性,这就决定了要根据兴趣、爱好等组建新的学习小组,在新的小组中采取小组合作的这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而小组的组建就要耗费师生不少的时间,但是在德育活动中,由于长期的积淀,积累了良好的组织形式,如学习小组、少先队小队、假日小队等。这些组织的发展与丰富,很多时候因为其缺乏可以被家长、老师接受的载体而受到质疑。这样就可以互补。
二、整合的可行性
首先是两者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作为学校育人的两个方面,终极目标无疑是一致的,从具体目标上来看,也有也有相当多的重合部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有关3-6年级具体目标中包括:“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小学的德育的培养目标中包括:“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两者在具体目标上很大的一致性。
其次是教育内容有很强的兼容性。其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德育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各一部分。只是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属于“四大指定领域”,德育活动的则被纳入到了“非指定领域”中的一部分。其二,学生生活中的需要研究的很多内容,就是德育活动的内容,如保护环境、关心集体、节约水电、自我保护等等,既是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又达到德育活动的目标。
最后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环境自己提出问题,自主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这与德育活动中的少先队组织倡导的“体验教育”等活动又不是不谋而合的,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将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都以自主活动贯穿于整个活动中,两者的时空也都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为主,并借助社区活动,都以学生自愿为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整合的实效性
首先是发掘德育活动资源,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是随着主题活动而逐渐展开的,而一般德育活动相对来说预设性比较强,通常是学校根据传统特色转化而来的,在多年开展活动中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经验,将两者整合在一起,除了能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外,还可以促进德育活动开发更加成熟与完善。
此外,学校多年开展各类德育活动中,与很多校外教育基地建立了联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就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选择到相关的教育基地进行实践和学习,丰富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这些教育基地一方面已经开发出比较成熟、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同时在安全性也比较有保障。还有学校聘请的德育活动的志愿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中充分运用的指导教师。这些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应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其次是以研究课题形式,促进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学生能都参与自主设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传统的德育活动中,特别是大型活动,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就是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德育活动的内容,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发现分析班级、学校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以课题研究形式的德育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是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题的开放性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升华。如在学校庆祝六一活动设计、校园文明提示语以及广告牌的制作,都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规划与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让德育活动的评价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上来。德育活动有其评价标准和方式,一般小学每年六一的评比中都有大批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四好少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多元的评定方式,它的评价与其它学科课程很大的不一样,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按照其参与程度与方式、与人合作态度、在活动中做的贡献的大小,收集资料的丰富性、成果的展示等来综合评定。这门课的评价应该纳入成为德育评价的重要参考。
总之,通过将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活动整合,两者实现了“双赢”。其一是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其二是可以形成德育活动的自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转变,教学行为发生根本变化,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凸现、德育活动的“质”与“量”都得到提高、少先队小队更加活跃。其三是拓展了德育领域、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有表现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了“关注”:关注社区、关注热点、关注家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锻炼自治能力、培养的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由此看来,加强学习,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很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愈林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2]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3]左丽华.《研究性学习新视点:少先队组织在探究型课程实施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
[4]张华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